安静的设计1:继承与反思

来源: Duing-冬忆个人博客

现在,由原研哉主导的“无印良品”已经成为很好的观念传递者,从一个嵌入生活的角度给我们认知日本文化的途径。我接触过的很多年轻人(包括一些设计师)都普遍喜爱日本的设计。其中一些人曾经在欧洲学习、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更对日本设计师的作品心怀敬意。这种敬意发自内心,当某个人提及某个产品时,大家会有一种共鸣,急于表达的情绪和心态常常有一点孩子气,很难被掩饰。

(读过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的朋友,一定会对以下几幅广告的拍摄过程印象深刻。如果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他们所要传递的设计理念,最合适的词莫过于“天人合一,体用不二”。)









反思创意的出处和设计的过程,就像我们用很多时间去认一个汉字,常常会有短暂的迷失感,会觉得这个汉字陌生,甚至会觉得自己不认识这个字,偏旁和构造为什么会这么奇怪呢?我为什么看到这样一个图形而联想到它所对应的事物呢?字看久了会变得陌生,这种感觉的心理学研究,现在也已经成为一个课题。(见科学松鼠会的专题:陌生的熟悉字,链接地址是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4522.html)一个碟子和一个杯子的区别在哪里?一个杯子和一个碗的区别又该怎么界定?我们为是么设计这样的用具,人类的祖先是如何应用设计和使用它们的?当我们开始这样思考时,感性的创意就开始了理性解析的旅程。这个过程所代表的意义,和1948年萨缪尔森在他的第一版《经济学》教科书中引入数学作为分析工具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因为发现这种对日本设计共同的喜好,我也时常留意,渐渐的发现,当我们关注自己的需求、关注自己的内心,就会不自觉的被日本的设计所吸引。日本的生活设计,更关注个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注重从小处着手,用细节去打动人心。这种对设计细节的追求,成就了日本的工业。上班途中等红灯时,我也常常留心泊在旁边的汽车,虽然我也使用德国车,不得不承认的是与LEXUS在精致细节上的用心相比,同级别的德国车型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日本的设计师在感性上继承了东方的传统,善于从旁观者的目光反观和反思自己的设计,善于从整体上去把握设计的方向。同时,开放的日本也接受了西方的现代科学观念,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行动的策略,这个方面,他们走在中国的前面。战后短短的几十年中,日本人就用自己设计的工业品征服了世界。现在面临刘易斯拐点而进行产业升级的中国,也将迫切的走向日本曾经走过的这条道路。

率性的通过生活用品想象日本设计师的工作心境,我觉得最合适的关键词大概就是“安静”,他们似乎已经去除了浮躁之气,能够静下来,从设计的本来面目出发,以最简单的应用去面对和满足生活的需要。一个被充分证明了聪明才智的民族,经济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但资源贫瘠的岛国,似乎特别能理解“够了就好”的意思。“中的精神”在东方文化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中庸”不是“平庸”的意思,“中庸”在设计领域意味着“放与收的平衡”,是对度的一种把握,这种度的把握,在设计中的体现,就是做减法,去芜存菁。能做到不虚张声势,集中注意力关注设计品的应用本质,是被他人认同以后充分自信的一种表现。对很多年轻的设计师而言,做减法要比做加法难得多,缺乏底气的“炫耀性设计”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现在的中国处在一个转型时期的尴尬的节点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奇妙的具有反差张力的图景:一方面,国家处于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当中,部落式的山村在过去的10年中大量消亡,城镇的规模急剧扩大,几乎所有的城镇都变成了建筑工地,但所有的新建筑都是一个面貌,快建设中的城镇布局充满了“炫耀性”的意味。最集中体现在首都北京,充分展现现代性特征的“高、大、新、奇”建筑替代历史建筑成为了首都的新地标,用钢铁构架起来的“鸟巢”、膜结构的“水立方”和非常规的建筑“巨蛋”、“大裤衩”,正在改变全球看待中国的目光。今天的中国,就像一个快速发育中的十八岁少年,正蠢蠢欲动的急于证明自己的长大成人,其中不无“用力过猛”的情况。另一方面,国学和传统文化知识正在成为新的流行风尚,《三字经》再度成为了流行读本。新一代的观念中正在被输入节约、环保这样的观念,但遗憾的是大人们的行动却与此背道而驰,“言传”与“身教”格格不入。

价值标准的重建,一代人的时间恐怕都不够。西方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反思现代性问题,知识分子开始引导和呼吁潮流风尚向后现代转型。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巴黎,在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20多年以后,在对全球变暖、化石燃料在可测算的年限中即将耗尽等一系列的危机逐步形成共识以后,我们似乎更能理解他们当时的认知。也许是孔子在西方的影响太大了,也许他们要倡导的东方精神,是《周易》、《道德经》建立起来的道家价值观。当西方开始以全球化的眼光看问题时,古老中国哲学家们贡献的“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方法论成为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罗马俱乐部和布达佩斯国际俱乐部(http://www.bdpsclub.org)都精英主义色彩强烈,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这两个以全球性主题为核心的智囊机构是对“现代性”最苛刻的批评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后现代思潮渐成风潮,资源节约和环保主题现在已是商业影响力的重要构成。西方精英主义的这种后现代思潮,与东方的古老文化传统中主张敬畏自然、融入自然的哲学思想暗合,两者碰撞所展现的奇妙的反差,日本比我们更先感受到。日本的主流设计师,倡导用平常的素材进行简单的设计,甚至从现代主义反向的角度切入进去进行创意,通过做减法,进行“负设计”。我想通过《安静的设计》这一主题,逐步探索日本设计这一源流的形成、走向和未来。这对今天的我们,不无借鉴意义。

上一篇: 慢慢来就好
下一篇: 安静的设计2:田中一光的力量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安静的设计 继承与反思
相关日志:
评论: 2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
回复回复season[2012-05-11 11:10 PM | | | del]
相当喜欢无印良品,记得去上海看F1的时候,特意去正大广场按图索骥,正如shen所言,它给人一种宁静。置身于中,心都暖了下来。用之于生活,无疑是种舒适。简单即好。
回复回复17[2012-05-11 11:09 PM | | | del]
日本设计,素雅的,线条的。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邮 箱: 支持Gravatar头像.
网 址: 输入网址便于回访.
内 容: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